
金沙“自作聪明”投假案 “火眼金睛”擒真谍
金沙 12339举报受理电话、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等是国家安全机关受理公民和组织举报的官方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支持国家安全机关工作、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有极个别人员把举报当成儿戏甚至是表演的舞台,通过假装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或投案的方式,妄图混淆视听、逃避制裁。下面让我们通过一则典型案例,看看这起自编自导的“举报”是怎么一回事。
主动投案 疑点重重
2023年6月,国家安全机关接到一通蹊跷的举报电话。举报人自称是某高校学生,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勾连,对方要求他提供“红头文件”,被他断然拒绝;但举报人又称,为了帮助国家安全机关“抓获间谍”,自己在不久前主动联系了境外间谍,还“骗取”了对方数万元间谍经费,遂拨打国家安全机关12339举报受理电话主动反映情况。
一个普通学生为何会被境外间谍紧盯不放?为何能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建立联系?又为何能从专业的境外间谍手中骗取经费?接线的国安干警疑窦丛生。
做贼心虚 露出马脚
虽然心存疑虑,但国安干警仍秉持对举报线索认真负责的态度,依法及时约见了举报人,详细询问相关情况。谈话期间,举报人闪烁其词,围绕其反映的遭到勾连、骗取间谍经费等情况,回答前后矛盾,对于其中一些细节更是漏洞百出。
在国安干警询问其具体过程和详细情况时,举报人常常顾左右而言他,甚至伺机套问国家安全机关是否掌握其他涉及此案的线索情况,反映出其做贼心虚的心理状态。
缜密侦查 真相大白
经国家安全机关缜密侦查,相关案情终于水落石出。举报人贺某,系某高校在读大学生,日常花销大手大脚,导致年纪轻轻就负债累累。为牟取经济利益、填补亏空,贺某竟产生了主动投靠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搜集出卖国家秘密赚钱的想法。他借助某境外社交软件,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建立联系,并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蛊惑和指挥下,多次非法赴我军事禁区附近拍照,并向有关人员套取涉密信息,前后共收到间谍经费数万元。
贺某深知自己的行为是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内心十分惶恐焦虑,于是自编自导了主动投案的戏码,妄图通过反映虚假线索、刺探国家安全机关掌握证据情况,逃脱法律制裁。
国家安全机关在依法开展案件侦办过程中,对贺某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贺某认识到错误后,对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主动交代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勾连细节。据此,国家安全机关顺藤摸瓜破获了一起重大间谍案件。贺某也因主动彻底交代问题、积极认罪悔罪并提供反间谍工作线索,被依法从轻处罚。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规定,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奖励。
《公民举报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奖励办法》规定,对于恶意举报或者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国家安全机关工作的,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肩负国家未来和希望的青年学子,更应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一旦遭遇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拉拢策反,要第一时间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主动保护自身,避免自毁前程。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有关人员如果行差踏错实施了间谍行为,不可心存侥幸,更不可隐瞒事实真相,妄图逃避法律制裁。遇有相关情况,应及时通过12339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者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自首或举报,并配合协助开展调查取证。

金沙南岸区、重庆经开区 浩荡东风帆正劲 奋楫争先搏浪行
金沙 德庄火锅底料生产车间 摄/郭旭摄
位于重庆经开区的重庆市5G产业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数字化赋能基地 摄/郭旭
国家级经开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摄/郭旭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砥砺前行。
作为西部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经开区走过了不平凡的2024年。
这一年,重庆经开区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5%,贡献南岸51%GDP、90%工业产值,在商务部综合考评中,全国第41位,位列重庆第1,打造重庆高质量发展南部增长极的引擎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时间坐标之上,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正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新篇章贡献“经开”力量。
现代产业全面起势
发展壮大现代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2024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锚定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大健康3个千亿级和节能环保、汽车电子2个五百亿级“3+2”主导产业久久为功、持续用力,现代产业“版图”不断扩张。
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的工业经济支撑作用越发强劲。
塔尖企业持续放量,1—11月,重庆经开区双百企业产值同比增长9.2%,美的制冷酷省电一度电系列产量突破148.8万套、同比增加230%,维沃国内市场份额提升至全国第1。
腰部企业保持增长,前10月,专精特新企业产值同比增长9.1%,福伦德、集诚汽车电子等高成长企业产值提升超35%,美心集团深耕美欧市场,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地区基础建设。
规下企业蓄势待发,喜沁新材料、冉阳机械等11户潜力企业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年度升规入统,新增产值2亿元。
除了工业经济蹄疾步稳,汹涌澎湃的数字经济也在成为驱动南岸区、重庆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这一年,重庆经开区投入使用京东超算中心、商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中心,盟讯电子、福伦德等20家服务商入选重庆市2024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资源池服务商,福伦德为理想、蔚来、华为赛力斯等新能源车企提供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占领国内前十主机厂50%市场份额。
这一年,“经开企业”收获满满,城投金卡等9家企业入选“满天星”示范企业,中移物联网等3家企业入选全市首批“北斗星”“启明星”软件企业培育对象名单。
招商引资不断突破
招商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4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千方百计抓招商、引项目、拼经济,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
盘活存量、系统招商。2024年,重庆经开区大力推动园区开发区改革,鼓励闲置载体以资源换招商项目,累计盘活土地资源超千亩,楼宇15余万平方米,签约落地重庆成飞新材料股份公司全国研产销总部等优质项目,实现合同签约额约25亿元。
聚焦产业、定制招商。2024年,重庆经开区持续强化产业龙头聚集效应,梳理细分产业赛道,京东专业产业园聚集企业超500余家,美的制冷聚集上下游产业链35家,阿里中心总部及其参股、生态企业已在区注册企业8家。1—12月,重庆经开区完成招商项目签约55个,正式合同额达到247.76亿元。
提升服务、专业招商。2024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组建招商引资代办帮办团队,“保姆式”全流程服务企业落地,开办企业实现最快4小时办结;“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全区规上企业专员服务登记数量1453件,为23家企业成功预授信商业价值信用贷5077万元,为19家企业转贷金额2.26亿元;建设人才公寓及青年驿站,保障13万人安居乐业,出台《“江南菁英”计划实施办法》,细化完善高端人才住房购买等政策措施。
招引项目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第一步。2024年,重庆经开区正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增后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根强基。
其中,工业投资是重中之重。2024年,重庆经开区台达电子西部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建设进度超50%,宏声科创园6号仓库改造基本完成,双环传动新能源齿轮智能工厂、长轴智能工厂等项目提速建设,先进汽车电子产业园配套项目集中开工,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将超100亿元。
科技创新动能澎湃
美的通用推出完全自主研发的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打破外资垄断,跃居国产第一;远达环保“蜂窝除雾器”获得国际专利,自主研发“沸腾式泡沫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装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4年,重庆经开区科技创新成果多点开花,新质生产力硕果累累。
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正着力紧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推经济发展向“新”而行。
研发覆盖大幅提升。1—11月,重庆经开区规上工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54%,企业车间生产效率平均提高15%以上、运营成本降低18%以上。
产业专项再创新高。2024年,重庆经开区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9家,新增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新认定市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新认定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项目2个,新建智能工厂3个、数字化车间10个,累计建设智能工厂6个、数字化车间43个。
智改数转持续推进。2024年,重庆经开区累计完成47户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专项,美的制冷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3星级数字化转型成熟度”企业。年度新增工业技改项目37个,9个项目入选重庆市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培育名单。
链接>>>
拿出“施工图” 实干笃行再出发!
新年伊始,重庆经开区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2025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到7.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不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为此,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拿出“施工图”,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夯实工业增长大盘。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643”工作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维沃通信等17户双百企业扩能增产;用好用足惠企政策,加大两新、两重、技改专项贷等国家、市级以及区级政策宣讲培训,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应知尽知;加快企业升规培育,推动园区下沉服务,提供全流程、全要素服务,支持企业数字赋能、产线升级,支持潜力企业早达产、早升规、早增效。
壮大软信产业规模。深化全区软信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通过银企融资对接等方式帮助规上软信企业提升规模,推动存量企业进一步释放增量;聚焦行业赛道全力促增长,推动中移物联网等企业积极参与全市软件产业重点领域“揭榜挂帅”项目,拓展业务新增量;聚焦满天星系统提升进位,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业软件企业协作,共同开展国产工业软件研发。
厚植投资建设底气。迭代产业政策,激励企业逆周期扩大投入,积极创建灯塔工厂、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业创新综合体;强化技改挖潜,支持双环传动、圣华曦药业等企业围绕“超长期国债”“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等政策策划一批设备更新项目;优化运行监测,赋能“四园一港”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推动禾赛激光雷达产业园等在谈项目落地,提速推动桐君阁中药智能制造等招商项目开工,有序推动鹰谷光电等在建项目投产,形成“谋划一批、招引一批、开工一批、投达产一批”局面。
增强招商引资后劲。健全招商机制,优化协调模式、完善考核办法、明确招商方向、规范招商协议,树立标杆示范,促进争先进位;聚焦重点招商,聚焦先进制造业、软信产业、大健康产业、未来产业、现代金融业和商旅文体等六大重点行业引进高质量产业项目;创新招商方式,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开展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拓宽招商渠道,绘制重点产业招商指南。
提升产业转型质效。专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投资增效,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利用闲置低效载体打造美的集团产业园、机电集团产业园,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集中,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场景,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大脑建设,推动美的通用等企业建设未来工厂,联动飞象工业互联网、重庆信通院、联通等服务商,以“诊”促“转”,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与龙头企业战略合作,持续深化美的集团战略合作,鼓励集团扩大在区投资,助推在区企业产值再上新台阶,支持巩诚电装、陪都药业等一批优质存量拓展生产基地,推动企业提档升级。(王彩艳 杨敏 图片由重庆经开区提供)

金沙“会展经济”新观察丨技术焕新,看会展经济“智能范”
金沙 新华社天津1月10日电(记者刘惟真)开年不久,渤海湾畔的津城又迎来一场行业盛会,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内气氛热烈、胜友如云。连日来,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天津举办,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00位会展行业人士来到天津、洽谈合作。
不少海外人士第一次来到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对这座智慧、绿色、创新的建筑赞叹不已。“中国拥有一批顶级展览中心,我曾到访过广州、上海等地的会展中心,今天又来到这里,这些场馆都十分惊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华沙PTAK国际展览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波兰中小企业联合会管理委员会主席托马什·希普瓦说。
据了解,国家会展中心(天津)运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地源热泵等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展馆还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展馆智慧化+业务数字化+体验智能化”全面融合,成为了高水准、专业化的智慧展馆“样板”之一。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景。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是新技术赋能我国会展业的缩影。此次论坛上,如何让新质生产力更好引领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不少来宾关注的焦点。
“随着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会展业进入了‘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会展业带来了新机遇。”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张淑芬在论坛上介绍,该局推出了“展览+”这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以实体展为主、网上智能配对为辅,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更多潜在的生意伙伴配对给展商与买家,提升展览的体验,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服务。
国际展览业协会首席执行官柯世祺对人工智能等相关工具的快速发展以及部署颇为关注。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会展组织者、场馆方等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维护与研发等方面。“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柯世祺说,相信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还将扩展到会展活动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等方面。
此次论坛上,“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天津倡议”正式发布,“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会展业数智化转型”是其中重要一条。倡议提到,要“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入会展业各环节,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全球会展业注入强劲动力”。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会展设施、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会展业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变。”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未来要大力推动数字赋能会展业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会展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推进会展场馆智能化改造升级,积极打造会展线上智慧服务平台,推进会展业绿色低碳发展,培育会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
统筹:曹建礼、邵香云
记者:刘惟真
海报:实习生蔺子贤
参与采写:实习生刘睿君

金沙“会展经济”新观察丨节能低碳,看会展经济“绿色范”
金沙 新华社天津1月11日电(记者郭方达)行走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中,能切身感受到其独特魅力。作为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其所采用的百余项绿色“黑科技”,就是会展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写照。
9日,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此处开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六百余名会展业人士围绕多个主题,共商世界会展业的发展趋势,绿色低碳成为关键词之一。
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主席查克·格鲁扎德表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会展业企业都通过加大可再生材料使用、进行碳中和场馆运营等方式不断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各行各业的主流期望。”
1月9日,参会者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调试同传设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会展行业具有典型的“一业带百业”特性,在节能低碳领域的“乘数效应”不可忽视。国际展览业协会首席执行官柯世祺表示,全球会展业创造的年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美元,并提供340万个岗位,广泛辐射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柯世祺说,以中国等国家为代表,目前全世界会展业都在致力于实现零碳排放。“包括成立可持续发展工作组、设立可持续奖项、设立全球会展标准等具体手段。”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会展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越来越多重点展会积极倡导践行绿色办展理念,将绿色低碳作为醒目的标签。第136届广交会在100%绿色布展基础上,探索创建零碳广交会,首次实现碳中和目标;第二届链博会制定了“绿色搭建、绿色运营、绿色餐饮、绿色物流、绿色推广”联动方案,入选《中国绿色展览发展报告(2024)》优秀案例……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一景。新华社发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展览二部副总经理宋明春表示,作为本次论坛的具体载体,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突出绿色、智慧、创新的特点,整体100%采用装配式钢结构,运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地源热泵等百余项低碳、节能、环保技术,整体能耗较传统会展项目减少8%,整体碳排放总量比其他建筑减少25%以上。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天津市贸促会会长唐小文表示,会展业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其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向更多领域渗透,通过搭建更多会展领域的国际化平台,能够进一步汇聚全球领域的资源和能量。
“中国产品的展示逻辑、展示方式、展示理念的不断创新和领先,已经得到各国工商界的高度肯定,强调绿色低碳等中国叙事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舜杰说。
统筹:曹建礼、邵香云
记者:郭方达
海报:蔺子贤(实习)
参与采写:刘睿君(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