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凝心聚“绿” 湖北中烟襄阳卷烟厂高质量发展植入“绿色基因”
金沙  从高空俯瞰位于湖北襄阳的湖北中烟襄阳卷烟厂(简称“襄阳卷烟厂”),一幢幢厂房掩映在深深浅浅的绿意之中。异味颗粒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逐年降低,污水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近年来,襄阳卷烟厂在凝心聚“绿”中晒出了亮眼成绩单,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图为“绿”意盎然的襄阳卷烟厂。新华网发 骆毅 摄   抓住“牛鼻子”,为高质量发展植入“绿色基因”   2023年6月完成易地技改的襄阳卷烟厂,在稳产能、优结构的同时,聚焦能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优化制定“1+5+N”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对内成立“绿色工厂”领导小组,对外细化能源管控实施细则,让72条节能措施在新工厂“落地开花”。该厂每周开展环境治理检查、每月进行能源管控总结、每季度组织环保培训和教育;举办知识竞赛环保主题活动,紧抓职工的环保意识培养,积极推广绿色办公理念,将绿色环保融入日常办公室生活的“一点一滴”。   用活“制胜招”,技术创新“质”焕新生   “有了这个光伏发电项目,给我的车充电才5毛钱一度,省心又省钱呐。”近日,一名职工指着远处的停车棚说。   图为能发电的停车场。新华网发 骆毅摄   襄阳卷烟厂自易地技改以来,立足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全面建成装机总量为3.43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节约煤近千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两千余吨。同时,该厂全力引进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凝结水回收、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光导技术照明、能源分区供应等节能新技术。目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较传统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费节省近百万元、凝结水回收利用率达90%以上,深度处理的中水可用于除异味设备、绿化用水及道路清洗,有效地破解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强耦合关系。   挺进“新蓝海”,低碳循环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在湖北中烟多项政策的推进下,“绿色”早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如何将这底色汇入“襄烟基因”?襄阳卷烟厂一直在寻求“破题密钥”。   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被提出,襄阳卷烟厂多个项目拔节生长,三级计量实现重点管控、照明实现智能控制、精准识别节能机会与控制、32套除尘器全部投用、5套除异味设备全部投入运行……以远高于标准要求建设转型升级项目,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理念。   2018年,早在技改工程初期,襄阳卷烟厂就将“绿”色理念融入工厂整体设计之中,将能源控制中长期目标写进企业发展规划,采用先进可行的节能、节电及节约原材料措施、增设环保治污设备,把节能降碳融入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通过目标导向分解目标任务。同时,该厂星罗棋布的资源循环项目纷纷登上高质量发展舞台,锅炉排烟余热回用、连续排污余热回收利用,减少燃料消耗,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减少水资源浪费,空调蒸汽输送管道凝结水回收改造、蒸汽水汽分离改造、照明系统分区控制……一项项措施落实落地,让襄阳卷烟厂在“双碳”之路上走出繁花。   图为襄阳卷烟厂污水处理站。新华网发 严耀威 摄   行走在厂区,绿树葱茏,青草衬托绿荫掩映下,随处可见极具工厂特色的雕塑,一处处文化墙、文化长廊,将厂区装点得刚柔并济。“襄烟蓝”“画中绿”时不时点亮襄烟职工的朋友圈。(李芳鸿、胡绍雄、郝璐琼)
金沙一座大型空港的绿色探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把低碳理念融入建设运营全过程
金沙  核心阅读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航空枢纽,还是一座绿色机场,在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中,融入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现自然采光,收集回用雨水,使用新能源车……一处处生态环保细节,丰富着这座大型空港的绿色探索。   从天安门沿中轴线向南46公里,蓝天白云之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一只展翅的“金凤凰”。   投入运营至今近5年来,这座“新国门”已通达国内外航点200余个,累计旅客吞吐量达1.2亿人次,成为首都北京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   “金凤凰”寻梦蓝天,也逐绿而行。航站楼里,四层廊道两侧的巴西木、龟背竹等绿植生机盎然;机场旁边,兴旺公园的荷花盛开、野鸭嬉戏……点滴绿意间,绿色发展的巧思凝结在一个个细节中,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了机场建设、运营的全过程。   节约能源——   规划设计重视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   天气晴好,阳光透过机场航站楼四层的“天窗”洒向楼内,照得整个航站楼都亮堂堂的。咨询台的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温度25.5摄氏度,舒适”。   “‘天窗’与C型柱相接,既是航站楼结构一体化设计的亮点,又能最大限度实现自然采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能源与环境业务经理张彦所介绍,除了“天窗”,航站楼还设置了大规模的采光顶,选取中置铝网遮阳玻璃,实现夏季工况直射光遮挡率达59%,采光系数折减率达37%,达到采光与降低辐射的平衡,白天几乎不需要灯光照明,有效节约了室内照明能耗。   照明节能,既靠规划设计,又离不开智慧科技。航站楼的不少地方采用流线型设计,美观的同时也对照明提出了新要求。为做到“光”尽其用,机场依据二十四节气制定了基准照明时间表,并将405个照明控制单元利用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创新打造“恒照度”适应性控制策略。“当阳光强烈时,灯光会自动变暗或者隔一组开一组,在阴雨天气时又能自动提升亮度,既减少人工决策的工作量,又能更灵敏地应对不同的光照条件,做到实时、精细调节。”张彦所介绍,相比固定时间开关模式,这种方式实现节电35%,全年可节电200万千瓦时。   除了照明,另一个用能“大户”就是空调系统。如何为空调用能“瘦身”?航站楼采用双层低辐射玻璃反射外界热能;在屋顶设置电动、气动天窗实现自然通风;过渡季时,室外的空气温度适宜,能基本满足室内的需求,便可关闭空调系统,采用全新风;联动驻场航空公司共享航班信息,实现行李区域空调系统“人来则启,人走则关”……   此外,机场还建设了大型耦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结合冰蓄冷和电制冷技术,辅以区域燃气锅炉调峰,有效解决了机场257万平方米配套建筑的供热制冷问题。据介绍,2020年至2023年,地源热泵系统累计提取的地热总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5004吨,减少碳排放4.05万吨。   科学用水——   推广节水器具,收集回用雨水,增强“海绵机场”调蓄能力   今年3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入选2023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机场的水耗历来不低,节约用水是我们建设国际一流绿色机场的有力抓手,能为全球空港节水树立标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总经理王路兵说。   节约用水,从细微处做起。从卫生间的洗手台到混流区的饮水处,机场全部选用非接触式自动关闭、延时感应开闭的节水器具。“航站楼等重点区域全部采用一级节水器具,全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科技管理业务经理康春华介绍。经测算,自运行以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年均每旅客水耗低于30升,为中国民用航空局“十四五”水耗指标的一半。   节约之外,还要开源。机场航站楼楼顶配备了两个雨水收集池,总容量可达6000立方米。雨水经处理达标后,既可以用作空调循环冷却水,也可以作为航站楼指廊花园的灌溉用水。不仅如此,机场还使用了透水砖,设置了下沉绿地和各类储水设施,方便雨水加速渗透收集,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每年利用降水超过1000万立方米。   收集雨水,与机场运行安全也密切相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于永定河泛区,机场硬化路面多,如何防止内涝且不影响下游村镇的安全?在规划建设之初,机场就锚定“海绵机场”的定位。机场旁边,同步建设的兴旺湖如今水波荡漾、荷叶田田。“建设这个湖的初衷是增强机场调蓄能力,把它作为蓄水池,现在看来,它也具备较高的生态价值。”康春华说。   在“用水”的末端,针对生活污水、清洗油污水、除冰废液等,机场坚持污水“不出场”,实现了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尤其是冬季的除冰废液,化学耗氧量较高,如果不经处理就排入河湖,会对水质和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康春华介绍,为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构建了机场除冰液再生处理系统,实现除冰废液零流出,守护生态安全。   低碳运营——   新能源车占比近80%,一半以上出港航班实现“减跑道起飞”   机场飞行区,摆渡车、飞机客梯车、行李牵引车等车辆往来穿梭。虽然大小、型号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靠电能驱动。   开航近5年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严格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相关要求,截至去年底,机场飞行区内新能源车占比达79.19%,比《“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中25%的要求高出不少。   对新能源的应用不止于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针对光伏系统可能带来的跑道安全、飞行员眩光、电磁干扰等问题进行了评估,建设方案经过不断优化后实现安全影响可控。“我们在飞行区跑道旁建设了光伏系统。”张彦所介绍,目前机场在停车楼、货运区的屋顶等区域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系统建设,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900吨。   能源“用新”,在运营细节上的用心也必不可少。   靠港的飞机周边,地面上不少黄色的升降设备引人注目。“这是地井式飞机地面空调系统,可为停泊期间的飞机提供制冷制热服务,避免其在停靠港湾期间依靠飞机辅助动力装置启动空调,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张彦所补充,“在不使用的时候,设备还可以完全降到地下,减少廊桥的接线和负载。”   运行方式也在不断优化。在民航大兴机场监管局的推动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目前已有53%的出港航班实现“减跑道起飞”,即航空器在满足起飞滑跑距离、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使用较短滑行道进入跑道,减少滑行距离,预计全年可减少碳排放6380吨。   “去年6月,我们启动‘截弯取直’试点,灵活使用航空器管制移交点,加强与空管沟通协调,让越来越多的进出港航班‘走直线、不绕路’。”张彦所介绍。目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日均“截弯取直”航班40余架次,日均节约地面滑行时间131分钟,预计年节约燃油1168吨,节省燃油费684万元。   “金凤凰”逐绿,一直在路上。(记者 王洲)
金沙​山东移动聚焦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
金沙  在山东青岛,一座现代化的数据中心正以高效、绿色、智能的姿态,推动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   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这座由山东移动倾力打造的新型数据中心,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客户、个人用户提供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以“安全可靠、智慧高效、绿色低碳、融合创新”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推进“双碳”战略,打造绿色数据中心   山东移动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通过搭建智慧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八大节能创新应用场景等措施,全面提升数据中心能效水平。2024年,数据中心PUE值显著下降,节约电量299.8万度,节省电费215.9万元。   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项目占地面积163亩,总投资31.4亿元,机架规模达1.6万架。自启动建设以来,山东移动就把绿色节能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从建筑格局、机电设计、能源管理、绿色采购、运维精细化等方面着手,大力推动绿色节能技术应用。机房内采用冷热通道隔离、板换模式充分利用自然冷源等多项节能措施,冷水机组、冷却塔、水泵等均采用高能效等级设备,并配置变频控制器。园区内建设动力环境监测系统、空调冷源群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综合管理平台,提供智能分析功能,优化并给出维护策略,确保数据中心低能耗、高性能运行。整个设施系统使用群控系统、动环系统,对接九天AI优化节能策略,一期PUE值1.308、二期PUE值控制在1.285,打造国际先进的绿色数据中心。   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作为中国移动批复的大型数据中心,是山东省重点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工信部“能源综合利用一级”、省级“大型新型数据中心”、中国移动“绿色数据中心”、“五星级数据中心”、青岛市数字经济“十大成果”称号等荣誉。   智算中心投入使用,打造北方新型算力枢纽节点   中国移动将智算建设融入“4+N+31+X”算力网络布局,按照“集中训练、分布推理,统一管控、弹性调度,自主可控、绿色低碳”的原则,打造技术领先、绿色节能、服务全局的“N+X”新型智算中心体系。山东移动深入落实《山东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要求,持续建强数字基础设施,采用业界先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架构,3月推动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山东省内落地运营规模最大的智算中心,为山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坐落于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内的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是中国移动在全国建设的12个智算区域节点之一,规划投资超5.5亿元,智能算力规模达825PFlops。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全面采用液冷技术,配备四重电力保障,创新性引入RDMA技术,参数网络带宽达200GB,数据吞吐量达TB/s级,为大模型带来极致通信效率,最短训练时间。青岛节点采用双平面算力设计,依托移动云自研智算平台和国内顶尖算法调优队伍,可支撑超大规模、超高复杂度的模型训练、推理全场景应用和国产化适配需求。   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投入运营后,以其强大的算力资源,提供“新互联、新存储、新算效、新平台”社会级智能服务,深度融合本地优势产业数据,在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行业应用标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助推新一代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构建高速、立体、韧性的信息网络体系   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是国家重要通信枢纽,是我国互联网网间互联架构的顶层关键环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基础设施。   山东移动高度重视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在省通信管理局的指导下,以最快速度、最优质量推进我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双枢纽”建设,在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完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助力青岛形成全城1ms、胶东半岛3ms的超低时延圈,跻身全国互联网顶层架构。   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后,网间通信质量不断提升。骨干网网间时延由原来的35.4毫秒降至2毫秒左右,优化94%以上,网间路由跳数减少4跳左右,丢包率由0.07%降至趋近于0。构建直联点链路性能监测、城域网网络质量监测、网络安全监测和网络质量感知探测等业务板块,在促进直联点效能提升、评估城域网质量和宽带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移动将继续围绕新型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水平,加快重点项目落地进程,为助力区域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省数字强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陈珂)
金沙济菏高速改扩建工程全线建成通车
金沙  12月20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济广高速公路济南至菏泽段改扩建工程全线建成通车(上图)。这是全国首条改扩建零碳高速,开启了高速公路改扩建领域的零碳实践。   项目重点打造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节能降碳系统和零碳综合管控系统”三大系统工程,并实施了新能源发电、地源热泵、储能聚合等多项关键举措。改扩建后,济菏高速运营期内年均碳排放量约1.36万吨,通过减排、增汇、清除等措施实现年均碳减排量约2.25万吨。建成后,全线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兆瓦、年发电量3300万度,在实现全路段零碳运营的同时,还可以创造稳定的绿色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