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山东威海:打造全国最大的海马养殖基地
金沙  新华社济南9月11日电(记者李志浩)“我们引进的海马种苗现在开始繁殖了,为后续的海马杂交育种做准备。”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种苗培育车间的大棚内,企业负责人俞兰良和工人们忙着向养殖池内倒换海马种苗。   海马是名贵的药用海水鱼类。在自然界,海马的繁殖率很高,但成活率极低。2016年,银泽生物历经多年攻关,试养海马成功。如今,该公司建有15个海马养殖车间,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年产海马500余万尾,成为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   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晾晒海马干。新华社发(陶相银 摄)   养殖海马,温度是关键,需要稳定控制在18-21摄氏度。“我们的温控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夏冬季节需要地源热泵降温或增热,增氧机、潜水泵、鼓风机等都需要充足的电力作保障,一天的耗电量就有1.3万多度。”俞兰良说。   为此,国网威海供电公司主动为企业量身定制用电套餐,设计、提供节能改造方案,安装4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定期上门走访、检查用电设施,保障企业安全可靠用电。每年夏季用电高峰期,国网威海供电公司还主动对沿海线路进行防风加固改造、装设防风拉线,提高供电可靠率。   这是位于山东威海的一处海马养殖厂房。新华社发(陶相银 摄)   人工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现象时常出现。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银泽生物近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鲁东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联合成立“山东省海马良种繁育及利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海马基因测序、种质选育、病害防治以及加工利用等全周期全过程观测研究。   由于突破了海马人工大规模养殖技术,攻克幼海马开口、海马疾病防控等难题,威海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海马繁育养殖基地,养殖储量约占全国七成。   这是山东威海一处海马养殖池中的海马群。新华社发(陶相银 摄)   作为全国渔业大市,威海市近年来高水平推动海洋种业新品种研发工作,与高校院所共建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海洋种业高端创新平台,先后培育13个国审名优新品种,海马、白海参、绿鳍马面鲀等种苗繁育工作取得突破。2023年,威海海洋种业产值达到30亿元,规模居山东省首位。
金沙MDV大赛以创新设计力量 赋能建筑绿色发展新未来
金沙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国提出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显得尤为迫切。由暖通空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美的楼宇科技共同主办的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以下简称“MDV大赛”),自2002年创办以来,历经二十二届的沉淀与发展,已成为推动建筑行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色发展,建筑暖通设计的新使命   建筑能耗在全社会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系列研究报告》,建筑全过程(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和建筑拆除)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约45.5%,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占比约为21.3%。   在建筑运营阶段,供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等系统是主要的耗能部分。举个例子:传统建筑中,一栋办公大楼的暖通系统每年所需的电费为500万元,而在使用高效的智能化暖通系统后,能耗降低30%,每年可节省150万元电费。不仅如此,优化的还包括建筑能效、碳排放量及用户的舒适度等多方面。   如今,在“双碳”目标下,行业对减碳、零碳建筑的呼声越来越高,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整个行业都在努力追求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并具有长期经济效益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刚需。   MDV设计大赛22年历程回顾   MDV大赛举办22年来,见证了中国暖通行业的进化。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今年大赛新增了“高效制冷机房”和“节能改造”评奖板块,呼应了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绿色转型。   创新驱动,MDV大赛的绿色实践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是中国暖通空调行业成立时间最早、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赛事。大赛的宗旨是通过推广中央空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促进行业共同发展。   自创办以来,MDV大赛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方案,并在成千上万的建筑项目上得以实现,专家、设计师与学者都能从中进行交流与学习,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可以说,MDV大赛已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通过集结全球优秀设计师的智慧,推动了众多节能创新项目的实际应用。大赛覆盖了医疗卫生、轨道交通、工业园区、数据中心、商业楼宇等多个领域,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本届第二十二届MDV大赛中,获得首奖“节能创新奖”的项目——花旗集团大厦冷热源机房改造设计工程,给出了非常值得借鉴的参考。该项目采用美的高效机房解决方案,从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实施落地、到交付运维,采用多种数智化工具,比如负荷仿真模拟、装配式施工、高效设备、数字化运维管理等,通过实测运行检验,机房综合能效从改造前的1.0W/W左右提升到5.5W/W以上的卓越水平,系统运行费用降低40%以上,帮助大厦运营方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   而专业组金铅笔奖项目——湖北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楼设计工程,设计人员基于项目资源分析对比后确定空调方案,采用多种复合能源(如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地源热泵、数据中心热回收、电锅炉固体相变蓄热),并采用过渡季“免费”供冷的方案。该项目投入使用已达1年,效果良好,整体项目获评鲁班奖。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专业组,学生组项目也获得了专业评委的高度评价。如本届学生组最高奖项“设计达人奖”和“达人指导奖”获奖项目,是来自重庆大学师生团队的城市碳中和建筑——成都海天集团研发总部暖通空调设计项目,展现了学生们在建筑环境与能源效率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些获奖作品不仅展示了创新设计的力量,更成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的标志性样板,通过实际应用,证明了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和效益,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赋能未来,MDV大赛的持续贡献   MDV大赛不仅是设计创新的竞技场,更是绿色和智慧建筑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大赛通过推广优秀设计案例,为建筑行业的绿色智慧可持续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据统计,MDV大赛累计组织了5000多场线下推介会,累计8万多人次投稿,征稿超过数万份优秀设计方案。自2021年开设海外赛区以来,大赛已吸引了包括墨西哥、格鲁吉亚、阿联酋、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众多设计精英参与。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加,MDV设计大赛的奖项数量和奖金总额也在持续增长。第二十二届MDV设计大赛总体设置285个获奖名额,总奖金高达87.6万元。   MDV设计大赛海外组获奖作品   随着规模的扩大,通过这一平台,更多的设计师、高校师生、企业与专家将参与到绿色建筑的实践中来,共同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同时,大赛也将加强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MDV大赛作为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将继续发挥其在技术创新、理念传播、实践推动等方面的作用,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大赛的持续举办,将为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开启新的篇章。”颁奖典礼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徐伟说。
金沙上靠“天”下靠“地” 让房子“绿起来”——走进我国首个近零能耗办公建筑
金沙  晒“日光浴”就能供热制冷,“吹过你的风”来自地表下五六十米,建筑总用能仅为北京市同类建筑能耗的20%左右……这个暑假,北京市朝阳区一座外观并不起眼的四层小楼,吸引了众多研学团前来打卡,这便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楼(以下简称“示范楼”),也是我国第一个近零能耗办公建筑。   什么是近零能耗?“所谓近零,就是单位平米能耗接近于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性能建筑研究中心总工李怀介绍道,在这个4025平方米的空间里,当时集成了世界前沿的节能低碳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充分向自然取能,实现节能减碳目标,如利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及光伏、水蓄冷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以及高性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体系、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智能控制系统等,来极大降低建筑单位平米能耗。   跟随她的脚步,记者来到了楼顶,只见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集热管整齐地排列在屋面,足足有225平方米,这是2014年亚洲最大的太阳能空调系统。   “管道里装满水等介质,太阳光照射到集热器上,能量就转移到水中。而夏天,我们则通过一些化学手段,将热转化成冷,通过冷水的不断循环给屋里降温,这就是所谓的太阳能空调系统。”李怀比划着说,这套太阳能空调系统几乎不耗电。冬天,当集热器水温达到一定温度时,热水就可以直接输送到楼内,直接给屋里供暖了。   “没有太阳的时候怎么办?”   “还有一套系统实时准备着,这就是我们楼的另一套能源系统——地源热泵系统。”   问答间,李怀带着记者来到了一层能源站机房。在这个被称为示范楼“大心脏”的地方,冷热源设备整齐排布,数十条供回水管道纵横交错。其中,墙边一排黑色的管道,它就是地源热泵中的地源侧部分,管道深入地下数十米深,从浅层土壤中获取能量给到热泵主机,为大楼制冷和供暖。   “可以说,太阳能空调系统是利用‘天’,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两套系统通过智慧能源运维管理平台相互配合,根据室内需求和室外环境参数来实时调整运行状态,时刻为整栋楼的供冷供热做好保障。”李怀说。   在这座示范楼里,“黑科技”远不止于此。例如,建筑师不仅利用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还向太阳“借”光,用楼顶的聚光罩聚集阳光,再通过灯罩背后的管道引到楼内,就可以照亮房间。同时,借助光伏玻璃幕墙,将大楼变成了特殊的“发电机”。此外,应用高性能的门窗来降低传热系数,提高气密性,发挥“保温屏障”作用。   示范楼从2014年运行以来,截至目前的实际运行数据表明,该项目采暖、供冷及照明年均能耗为23.6kWh/m2a,也就是每平方米一年的耗电量约23.6度电,仅相当于北京市同类项目的1/5,年CO2减排量约216吨,相当于年种植12000棵树,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碳效益。在实现近零能耗的同时,该建筑也是“零碳”建筑先锋!   据了解,诸如此类的净零能耗建筑已在全国推广了56.4万平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全面开展国内外绿色建筑推广应用,拉动了设备产品、绿色建材、能源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服务等30多个上下游产业发展,市场总规模已达3.4万亿元。(记者 王璐)
金沙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迎峰度冬 电力可靠
金沙  近期,合肥气温连创新低,城市用电需求迅速攀升,合肥电网进入“迎峰度冬”关键阶段。目前,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已做好准备,确保城市平稳电力供应。      多方联动,电力供应有保障   12月20日,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联合多个重点用户中心,完成热点供电区域方式优化调整、设备临停事故预案和联合演练等工作,为供电质量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局部地区短时或将面临一定压力,但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我们有针对性的制定优化方案,尽可能消除可能出现的设备重载现象,做到电力平衡。”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王洪波说。   提升电源侧供给能力是迎峰度冬电力保障的重要“基石”。今年下半年,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和政府部门组织多家电厂进行检修,有力提升今冬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成立迎峰度冬保供专班,完成重点变电站的检修升级;运用无人机、红外测温仪等科技装备,对全市大型变电站、重要输电线路、开闭所开展巡检,及时发现并消除问题隐患。   在客户服务方面,“网格化”供电服务中心进一步增加人员力量,24小时快速响应、处置问题;针对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客户,安排专人进行设备巡视,协助完善应急预案,制定能效提升方案,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升供电可靠性。   打牢根基,电力容量更充沛   合肥市蜀山区的候店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于今年11月投运,一次性增添变电容量480兆伏安,进一步提升电力设备运行稳定性。   “自今年9月迎峰度夏结束之后,我们制定科学工作方案,持续推进电网检修、建设、改造,最大程度提升合肥电网‘健康水平’,让今冬城市电力容量更充沛。”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秦鹏说。   12月底前,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将按期完成198项大型电网检修作业,对全市80余座变电站进行增容改造,完成16条超特高压线路的合肥段检修工作,为今冬明春长三角区域提供更可靠电力供应。   今年下半年以来,合肥电网先后投运四座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1160兆伏安。根据工作计划,2025年春节前还将按期投运数个变电工程项目,新增变电容量680兆伏安,进一步提升电网可靠性,护航重点企业用能,平稳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雨雪冰冻天气,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应急方案。连日来,公司利用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对全市重点线路进行了四轮次特巡,及时消除隐患缺陷128处,提前落实防寒准备。   绿电赋能,城市度冬更清洁   12月19日22点,合肥电网进入用电谷段,位于肥东县的35千伏国家电投安和储能电站启动充电模式储存电量。“我们站利用光伏发电高峰期、用电谷段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段对电网反向放电,每小时充放电能力最高达2万度以上,起到了转移高峰期间电力的‘削峰填谷’作用。”国家电投合肥生产部副主任胡文波说。   近年来,合肥市的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进一步提升,为冬季能源平稳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新能源在迎峰度冬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下半年,30余座新能源场站先后投运,装机容量达17.2万千瓦。迎峰度冬前,国网合肥供电公司深挖用户侧储能顶峰潜力,与全市11座用户储能站联合制定方案,晚间用电高峰期最大可增加7.5万千瓦顶峰能力。   截至今年11月底,合肥地区新能源装机达527万千瓦,占地区电源总装机的58.3%,新能源出力最大达292.1万千瓦,约占实时负荷的42.53%。   冬季采暖需求较大,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近年来推荐新小区、集中办公区应用地源热泵、电蓄能空调等新型清洁供暖方式,协助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完成“以电代煤”改造。   “今年以来,我们累计助力69个新型供暖(冷)方式落地,年节约高峰时段用电量超1500万千瓦时。”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赵枫说。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