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济南起步区聚焦建筑能源领域 构建绿色低碳新城
金沙  黄、绿、蓝三色logo体现携河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的整体定位,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成果描绘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蓝图,示范区开发建设理念彰显绿色低碳发展内在追求……12月13日-15日,济南起步区亮相第四届山东省城市建设博览会,全面展示了在新理念加持下如何构建绿色低碳新城区。   记者在现场看到,起步区以国家级新区面貌参展,展区共设置聚焦起步区、济南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开发建设理念、政策保障以及平台支撑5大部分,并在济南城市副中心设置VR体验区,吸引众多省内外参观者了解起步区。   “绿色低碳发展是根植在起步区发展建设中的核心理念,不论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还是城市副中心建设上都有鲜明的体现。”起步区展区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展区内专门设置绿色低碳板块,展示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低碳建设探索实践。   起步区定位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率先建设绿色城市。   记者从起步区建设管理部了解到,起步区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完善“1+5”绿色城市专项规划体系,即1个绿色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纲要和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市政、海绵城市5个专题研究,涵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如今,随着各项规划陆续转入实施阶段,起步区这座黄河新城加快成形,绿色低碳理念也得以彰显。2024年5月,起步区通过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立项。2024年12月8日,“新华信用明珠杯”应对气候变化优秀项目案例名单发布,其中“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建设探索实践”,被评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园区项目优秀案例”。   记者了解到,起步区绿色城市建设重点聚焦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两大领域。其中在绿色建筑领域,起步区在建绿色建筑约1400万平方米,其中高星级在建约1090万平方米,已建、在建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约22万平方米。   在这14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中,11个项目被列为2023年度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创建项目。其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基础设施项目B-2地块1#-6#楼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认证,起步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人才公寓(A-3)等项目获得设计阶段超低能耗标识认证和近零能耗标识认证,都市阳台C-4项目(市民中心)获得LEED标识认证,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零碳智慧创新运营中心项目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11月26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2024年度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试点创建项目,起步区应急消防一体化救援站项目消防综合楼入选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试点创建项目。   起步区为何拥有如此巨大的绿色建筑面积?起步区建设管理部住建办主办杨正祥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起步区新建安置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政府投资的公建等项目全部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同时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   此外,在绿色能源领域,起步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和新能源示范引领。   前期,起步区规划建设了一批能源基础设施,其中就包括已经投入使用的大桥燃气热源厂。该热源厂同时建设光伏、地源、空气源、石墨烯跨季节蓄能等设备,可进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今年,起步区启动了大桥燃气热源厂扩能工程建设,目前,该工程也已完工并启动供暖。   据介绍,扩能工程主要建设了2台模块化燃气热水炉,每台包含63MW燃气锅炉和10.5MW烟气余热回收热泵。其中,余热回收热泵可回收烟气中的显热和潜热,用于加热一级网回水,同时将烟气温度降至25℃,大大提高了机组整体热效率。   在新能源示范项目方面,起步区大力推广地源热泵、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等新能源技术的综合应用。此前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建的总部经济区E-1地块保租房项目,及已经投用的崔寨柏然美居保租房项目,均用到了空气源热泵和太阳能光伏,起步区创新中心等建筑则用到了分布式地源热泵。   此外,起步区首座“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示范站目前已在中科新经济科创园东侧建成投运,成为国内首座融合“光储充换放保检”等全量要素的绿色低碳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   绿色能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支撑,二者相辅相成。起步区建设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起步区将进一步全域推广绿色建筑,以城市副中心示范区为重点,全面运用绿色技术,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区,同时将依据实际情况,择优、分时、分片逐步启动综合加能站、分布式光伏、新型物理储能、虚拟电厂等新能源项目落地。
金沙在雄安和“未来”握手|会“呼吸”的大楼
金沙  建筑晒“日光浴”就能发电,地源热泵为室内供暖、制冷……在雄安新区,一栋栋会“呼吸”的大楼组成了一座“零碳园区”——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   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项目之一,同时也是雄安新区首个全电智慧园区和直流零碳示范园区,这个创新中心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零碳园区和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   目前,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正在装修阶段,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国家电网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入驻这里。   这座“零碳园区”藏着怎样的绿色密码?零碳排放如何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创新中心寻找答案。   策划:李凤双 王悦路   统筹:陈忠华 李遥 齐雷杰   记者:张硕 龚璟璐   编导:张霰 康紫祎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河北分社   长城新媒体集团   联合出品
金沙在雄安和“未来”握手丨会“呼吸”的大楼
金沙  建筑晒“日光浴”就能发电,地源热泵为室内供暖、制冷……在雄安新区,一栋栋会“呼吸”的大楼组成了一座“零碳园区”——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   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项目之一,同时也是雄安新区首个全电智慧园区和直流零碳示范园区,这个创新中心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零碳园区和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   目前,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正在装修阶段,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国家电网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入驻这里。   这座“零碳园区”藏着怎样的绿色密码?零碳排放如何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创新中心寻找答案。   策划:李凤双 王悦路   统筹:陈忠华 李遥 齐雷杰   记者:张硕 龚璟璐   编导:张霰 康紫祎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河北分社   长城新媒体集团   联合出品
金沙平陆运河马道枢纽船闸单日混凝土生产和浇筑量刷新同类单体工程世界纪录
金沙原标题:平陆运河马道枢纽船闸单日混凝土生产和浇筑量16409立方米 刷新同类单体工程世界纪录   11月30日,平陆运河马道枢纽船闸主体单日预冷混凝土生产和浇筑量达到16409立方米,在同类单体工程建设中刷新了世界纪录。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周军/摄   平陆运河正不断书写传奇。11月30日,平陆运河马道枢纽船闸主体13个仓面同时进行浇筑,单日预冷混凝土生产和浇筑量达到16409立方米,刷新了同类单体工程单日混凝土浇筑量的世界纪录。   当天,记者在马道枢纽右岸中底板处看到,一辆辆混凝土搅拌车排队进场,一台台布料机不停转动,一车车混凝土倾倒在作业仓面。“现场共有185台混凝土运输车辆、26台套布料设备同时工作,约400名专业管理人员和2500名施工人员团结奋战,全方位确保浇筑各环节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程耀飞说。   马道枢纽是平陆运河第一梯级枢纽,通航建筑物设计为双线船闸,是目前世界在建最大内河省水船闸,混凝土总浇筑方量为336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方量大,船闸主体结构复杂,施工组织挑战艰巨,混凝土温控难度大。   为高质效浇筑混凝土,建设者冲破重重难关和挑战。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采用亚洲最大的7立方米强制性搅拌机,每小时可生产800立方米预冷混凝土,保证供应源的可靠性;采用履带式布料机与专用罐车相配合的先进工艺,成功研发专用于运输大粒径、低坍落度及三级配预冷混凝土的运输车辆,共布置26条浇筑线路,每小时可浇筑700立方米混凝土以上,显著提升施工效率。   针对高温影响容易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问题,建设管理团队采用预冷混凝土工艺,浇筑完成后采用冷水机组进行通水冷却,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并广泛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数字孪生智能温控系统,开展混凝土原材料预冷—生产—浇筑—管冷—养护全过程温度控制,确保混凝土温控质量。   截至11月28日,平陆运河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约2.54亿立方米,占工程总量的80.7%;三大枢纽累计完成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约280.2万立方米,占设计总量47.9%。(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赵超、康安 通讯员韦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