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百姓看联播丨向天地“借能源”,绿色建筑竟如此魔幻
金沙 碳排放从1.1万吨减少到0,这是咋回事?原来,在雄安有一座占地108亩的园区,就是已经进入装饰装修阶段的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如果按照现行的国标计算,它一年的碳排放大概有1.1万吨,相当于约4583辆燃油车的年碳排放量。不过这座园区却将碳排放从1.1万吨减到了0,成为名副其实的零碳园区,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咱们先到园区地下一层一探究竟。看,这3台10吨重的灰色“大块头”就是实现零碳的奥秘之一,它们是地源热泵机组,也是整个地源热泵系统的“心脏”。
咱们现在大量使用的空调,它的制热原理其实是把室外的空气引到室内,再通过加热器将空气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后向外送风。而这个地源热泵则是靠提取地下土壤的热量来进行热源交换,冬天跟土壤“借”热向园区供暖,夏天再把室内的热量送回到地下,最终让室内温度控制在20—26摄氏度。别看这个小小的改变,在同等条件下,地源热泵空调比传统空调可以实现40%以上的降碳,既环保又省钱。
除了地源热泵,在这座园区,屋顶光伏、玻璃幕墙、光储直柔、智慧运维……16项主被动技术组合,让园区拥有了“绿色核心”,在零碳的路上加速奔跑。
向天地“借能源”,这样的绿色建筑在雄安还有很多。“会发电”的火车站,既有内涵又有颜值的变电站、垃圾处理厂……7年多来,雄安树立起绿色城市的典范,提供了一个个可以推广的零碳样本。

金沙探访贵安美的云:让数据中心更绿色更低碳更智能
金沙 随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稳步推进,数据中心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国家“双碳”目标战略的引领下,绿色转型已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建筑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美的楼宇科技为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打造了全面的温控+电梯+一体化电源设备的整体解决方案,并承诺保证数据中心连续五年PUE(能源使用效率)<1.2,引领绿色数据中心发展之路。
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
大型数据中心面临的低碳挑战
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坐落于贵安新区,与网易贵安数据中心、交通银行贵安数据中心、南方能源大数据中心等建筑共同形成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筑牢“中国数谷”基座。
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
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以国家A级数据中心为标准,规划建设4栋数据中心楼,目前已完成A栋大楼及园区配套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可提供1200个8kW机柜,为美的集团数智化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数据中心,24小时不间断处理数据,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的压力不容小觑,对建筑的整体能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信设计院副院长马德表示,贵安美的云项目是大型空调企业涉足数据中心领域的先例,面临着如何实现PUE<1.2的挑战,这需要创新的建设思路和先进的技术应用。
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
美的楼宇科技充分利用了贵安新区独特的气候优势,结合最新的节能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手段,打造了一座集高效、节能、环保于一体的绿色数据中心,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综合解决方案赋能,打造绿色高效数据中心新标杆
贵安新区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5℃左右,空气洁净度高,因此成为“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之一,是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省的核心新区;同时也是“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地,电力资源丰富,电价相对优惠。在温控方面,美的楼宇科技充分利用贵安新区凉爽的气候和便利条件,精心设计了一套以直通风AHU空调系统与冷冻水补冷相结合的高效双冷源制冷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切换“直通风”“混合制冷”和“全回风”三种运行模式,最大化利用自然冷源,有效降低能耗。直通风AHU系统配备湿膜和表冷器,无换热损失,制冷效率高。
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
据悉,冷冻水补冷系统位于A栋数据中心一层,由两台800RT美的变频直驱离心式冷水机组和一台800RT美的变频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组成,均达到国家一级能效标准,提供稳定可靠的辅助制冷。
辅助制冷系统配备三台开式冷却塔,满足水质要求,并通过互为备用的设计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机房还安装了加湿除湿一体机,辅助控制湿度。
让数据中心更绿色更低碳更智能
在配电室和电池间,美的楼宇科技采用了氟泵空调系统和自然通风系统的组合,进一步提高了制冷能效。
氟泵空调系统拥有自然冷却制冷模式,其效率远高于传统的机械制冷模式,配合自然通风系统,最大化地利用了自然冷源,成为系统节能的关键环节。为应对紧急情况,数据中心配置了两个蓄冷罐作为应急冷源,确保不间断同步运行。
办公区域采用MDV8无界多联机,结合全直流技术和云端智能化控制技术,降低能耗,智能推荐设定温度,节能率达20%以上。
让数据中心更绿色更低碳更智能
针对数据中心通行需求,美的楼宇科技提供了涵盖LINVOL乘客电梯与菱王载货电梯的全生命周期电梯解决方案,这些电梯集重载、高速、节能、安全于一体,并借助智能化控制优化群控与调配,缩短乘客候梯与电梯运行时间。
同时,美控智慧建筑为A栋数据中心配置了包含一体化电源成套柜、变压器、UPS、锂电池等关键组件的IT及传统设施用电一体化电源系统,并辅以安装、调试、培训及维护保养等全方位服务,确保数据中心电源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让数据中心更绿色更低碳更智能
随着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的投入使用,实现了PUE低至1.17的效果,达到国内领先数据中心水平。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美的集团未来十年的数字化算力需求和制造业云服务等创新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为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绿色升级树立了典范,带动更多绿色数据中心的落地,加速推进算力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文/陶陶 图片由贵安美的云数据中心提供)

金沙山东省利津县凤凰城街道:设施农业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金沙 近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内,一串串鲜红的樱桃番茄挂满枝头,个头圆润,色泽饱满。工人正在大棚里来回穿梭,忙着采摘和运送成熟的番茄。 “现在番茄已经基本成熟,首穗果,每天的产量在 5吨左右 。 ”该园区种植主管王俊鹏表示。
近年来,利津县 凤凰城街道大力建设现代化智慧农业示范园,发展智能温室大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眼下,在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种植棚里, 7万颗番茄植株长势喜人。 据了解 示范园占地 150亩,总投资达1.81亿元,建有荷兰文洛式智能玻璃温室71100平方米,引入荷兰豪根道环境控制系统,完全采用地源热泵进行采暖制冷,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水肥、温度、湿度等生长要素精准控制,同时,采用无土栽培等现代种植技术,推行零农残、零重金属、零激素,实现全过程绿色无污染,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限制,采摘周期可达9个月,年产可达3900吨,产品直供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193个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240万元。 该 示范园 的 正式投入运营,成为 该 市单体面积最大、单位产量最高、智能化程度最先进的农业温室。
据介绍, 凤凰城街道土质属中度盐碱,粮食作物产量较低。如何让盐碱地发挥出最大效益?凤凰城街道把目光投向了无土化种植,在占地 150多亩的中重度盐碱化地上,建设起70000多平方米的智能温室,运用先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确保每棵幼苗都能在最佳环境中茁壮成长。避开了盐碱地干扰的温室大棚,不仅打破了物理限制,集中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更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现在,整个种植园区番茄采收周期已突破传统限制。
近年来,凤凰城街道坚持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领域。设施农业如同一股强劲的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促进农产品质量、产量双提升。 ( 连琏 )

金沙会展经济能否在“风浪”中突围?
金沙 海内外会展业精英日前因一场盛会相聚天津,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了勃勃生机。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首次落址天津,搭平台、促合作、谋发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会展业人士,为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建言献策。
“会展业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国际与国内,是联通各国企业、市场和要素资源的重要桥梁,被誉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然而,市场供需变化大、区域发展不均衡、人才供应存在缺口等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展业向“新”求变 向“绿”转型
近年来,会展业已成为各地推动经贸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拥有60多年历史的广交会,是联通中国与世界贸易的桥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进博会,迅速成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名片;已举办十五届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飞跃发展;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则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新阵地。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844项,总展览面积1.55亿平方米,其中展会数量与2023年基本持平,展会面积同比增长10.1%。
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我国各地依托会展开展经贸合作和对外交流的缩影,也蕴含着我国会展业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转型激发个性化需求。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部长邬胜荣说,2024年,中国的展览业紧紧抓住国家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遇,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展览业高质量发展,展览业积极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推动展览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展览业也成为展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成为中国展览业的热点展示内容。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会展设施、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会展业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变。”任鸿斌说。英富曼会展集团(中国)副总裁张明认为,大数据分析和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可以提升展会效率和体验,帮助参展商和采购商实现精准匹配和个性化服务,这是目前国际会展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际范”成为对外合作关键因子。邬胜荣介绍,我国举办的重点展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参展商比例增长明显。截至2024年底,我国(境内)已有265个展会项目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同比增长超过20%;UFI会员单位253家,同比增长约10%。与此同时,出国展览的国内企业数量也有所增长。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贸促会审批通过并实际执行出国展览项目1166项,参展企业超过5万家。
“通过与中国代理商的合作,2024年大约有1000家中国参展商参加我们的展览,展示了多样化且充满活力的产品。我们期待着今年能够接待2000家甚至更多的中国参展商。”华沙PTAK国际展览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托马什·希普瓦说。
——绿色可持续能力日益凸显。拥有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系统、装配式建筑等80多项绿色环保技术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是绿色智慧建筑的典型代表。“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各行各业的主流期望。”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主席查克·格鲁扎德表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会展业企业都通过加大可再生材料使用、进行碳中和场馆运营等多重方式,不断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际展览业协会首席执行官柯世祺说,目前全球会展业都在致力于运营净零碳活动,通过成立可持续发展工作组、设立可持续奖项、设立全球会展标准等具体手段,力图实现“零碳排放”。
高质量发展仍存多道坎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会展业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压力,经历了一些起伏,已进入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该向何方?
——“关税大棒”影响几何?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自由贸易是未来支持全球经济的最佳方式。如果贸易受到限制,对任何人、任何行业都没有好处,对展览业也不利。”来自德国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迈克尔表达了担心。
英富曼商业发展执行副总裁麦高德说:“对于自由贸易和经济增长真正的威胁就是贸易关税的增加,我们展会组织者非常关注贸易关税的政策。”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能否有效衔接?各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举办各类专业展会、消费展会等会展活动,大力推动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各类展会。以天津为例,2024年,政府主办的会展、论坛仅剩两个。
因此,有业内人士担忧,以市场化方式为主体的办展模式能否保证会展质量,满足企业和群众需求?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展览二部副总经理宋明春说,已有一些大型会展的主办方为压缩成本,前往二三线城市办展,因此造成了展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下降。
——会展市场区域性差异能否弥合?《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东部地区举办经贸类展会项目最多,共2586项,占国内经贸类展会总数的67.3%;中西部地区经贸类展会数量分别为556项和549项。东部地区平均每场经贸类展会面积也大幅领先。
不仅如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会展经济南北差距也较大,北方会展市场活力不足,投入产出比低,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学强算了一笔账,公司年营业额超13亿元,公司共有500多人,人均产值达200多万元,但其中北方地区的人均产值仅为几十万元,如此低的投入产出比令企业不得不谨慎考虑在北方地区的展会投入。
——会展专业人才能否充足供应?“一个成熟的会展中心城市,至少要有1000人以上的会展专业人才。”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董事长王照云说,他们需要熟悉全球市场,能够跨文化交流,同时拥有市场分析、营销策划、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危机应对等多方面能力,很多是学校课本里面没有的。然而,这类人才较为欠缺。
以天津为例,仅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每年本科毕业生约150人,其中天津商业大学占80人左右。天津商业大学会展系主任赵志培说,每年会展专业80名毕业生中,留在天津从事会展行业的人并不多,与天津建设北方会展之都所需要的人才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因地制宜推进展产城融合发展
专家表示,从全球范围看,会展经济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阶段,我国需紧抓行业转型机遇,积极融入国际竞争与产业合作,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会展中心城市。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导入,提升国际吸引力。业内人士认为,举办重大国际性会展活动,是一座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天津振威国际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属总部总经理张霞说,国际化元素是吸引企业参展、嘉宾光顾的重要因素,建议地方政府通过直接补贴以外的资源导入、对接等方式支持会展业发展,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提升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天拓国际展览集团总经理王丙广认为,许多地方展会不仅需要“国际”字样,更需要国际企业和嘉宾的比例和质量。
二是实施差异化品牌培育,推动展产城融合发展。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曲维玺认为,展产城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做好“会展+”文章,形成会展、文旅、产业、金融等综合生态。“每一个会展城市要培育当地特色品牌展会,借鉴广州广交会、成都糖酒会等成功经验,在绿色会展等领域取得突破。”张霞说,要发挥投融资机构和商协会力量,把“流商”变“留商”,促进展产城融合发展。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负责人刘洪艳建议,会展中心城市应探索构建“一链一展一平台”的展产深度融合共生模式,有助于汇聚全球高端产业资源,形成吸引外资、畅通外贸的国际新高地。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庆新认为,人才是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议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国际会展业发展需要,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赵志培建议,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产教融合共同体。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主席查克·格鲁扎德认为,“我们要更好地关注技能提升以及再培训,还要关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一些新技术,持续推进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记者 王宁 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