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西班牙奥伦塞省大停电期间3人因使用发电机不当死亡

金沙当地时间4月29日,据西班牙国民警卫队消息,28日大停电期间,西班牙奥伦塞省共有3人因使用发电机不当而死亡。

据悉,他们在停电期间使用发电机导致有害气体释放,最终因吸入一氧化碳过多而死亡。

当地时间4月28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发生大范围停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关键领域一度瘫痪,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央视新闻)

金沙投资超2000亿,国务院再批十台核电机组

金沙国内核电高速审批节奏延续,今年核电项目核准开闸。

4月27日,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

会议同时强调,发展核电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要压实参建单位和业主单位主体责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持续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切实兜牢核电安全保障网。

界面新闻获悉,本次国常会核准的核电机组共计十台,分别广西防城港核电三期(5、6号机组)、广东台山核电二期(3、4号机组)、浙江三门核电三期(5、6号机组)、山东海阳核电三期(5、6号机组)、福建霞浦核电一期(1、2号机组)五个工程。

核电机组从核准到建成的周期一般为56-60个月,一台核电机组投资额约200亿元。以此计算,10台机组预计总投资超2000亿元。

这是今年首次有新核电项目通过审批。去年8月,国常会也一次性核准了五个核电项目,共计11台核电机组。

中国四家拥有核电运营资质的发电企业,均有核电项目获得了国常会本次核准。

其中,广西防城港项目、广东台山项目隶属于中广核集团,浙江三门项目、山东海阳项目和福建霞浦项目则分别隶属于中核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和华能集团。

本次核准的项目中,华龙一号技术占据主导。除山东海阳项目两台机组采用CAP1000技术以外,其余八台核电机组类型均为华龙一号。

防城港核电站位于广西防城港市,是中国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首座核电站,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2016年,防城港核电站一期工程1、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采用了中广核自主设计的改进型压水堆技术CPR1000技术。

防城港核电站二期工程3、4号机组为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两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80亿千瓦时,分别于2023年3月2024年5月投产发电。防城港核电三期工程的5、6号机组继续采用华龙一号技术。

广东台山核电项目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赤溪镇,1号、2号机组分别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9月投产,采用EDF和法马通共同开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EPR,单机容量为175万千瓦。

本次获得核准的台山核电二期,将成为中广核集团继太平岭核电、陆丰核电之后,又一个落地广东的华龙一号批量化工程。

截至目前,中广核集团在运核电机组28台,在建核电机组20台,核电在运在建总装机规模达5601.8万千瓦。

中核集团的三门核电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共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09年4月19日正式开工,1、2号机组分别于2018年9月21日,2018年11月5日商运,均采用了AP1000技术。

三门核电二期工程于2022年4月获得核准,采用国产化CAP1000技术。据中核集团4月27日晚消息,最新获得核准的三门核电5、6号机组将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技术。

国家电投山东海阳项目是山东省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二期工程3、4号机组建设采用自主设计的第三代先进核电CAP1000技术,单台额定容量为125.3万千瓦,于2022年7月开工建设。本次获得核准的海阳核电三期5、6号机组将继续建设两台CAP1000机组。

CAP1000是中国三代核电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三步走”国家战略决策第二步的实施成果,是在引进的三代AP1000非能动核电技术基础上,由上海核工院通过自主设计和改进形成标准化设计的国产化先进核电机组型号。

2024年末,国家电投第三代自主产权核电“国和一号”(CAP1400)示范工程首堆已建成投运。

华能集团是最新拥有核电运营牌照的企业,拥有山东石岛湾、海南昌江、福建霞浦三个核电基地。其中,霞浦核电厂址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规划建设4台华龙一号机组和1台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

近四年来,国内核电建设进程加快。

2019-2021年,中国分别核准核电机组4台、4台、5台。2022年和2023年,中国均核准了10台核电机组,2024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核准了11台机组。

202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这是国家顶层文件首次明确表示将加快沿海核电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4月27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核电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高峰期,已颁发建造许可证的机组31台,核准待建机组13台,未来还将有新的机组核准,在建规模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在建规模总和。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当日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共102台、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金沙机器人概念股走强,方正电机等多股涨停

金沙机器人概念股走强,方正电机、天奇股份、银宝山新、奥拓电子、新北洋涨停,中研股份、大叶股份、肇明科技、福莱新材、科达制造、汉宇集团、汉威科技等跟涨。

金沙现代设施种植,让“菜篮子”拎得更稳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金沙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3.5万平方米半封闭智能连栋温室里,一排排番茄长势良好。李树山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各地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在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食物来源的可持续获取能力?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禀赋制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这里的番茄为何能越夏   数字化管理升级,日均稳定供应5吨鲜果   盛夏时节,走进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前章村的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清新气息扑面而来。3.5万平方米半封闭智能连栋温室里,俨然一片空中番茄“森林”:栽培架成排林立,以椰糠土为基质,番茄藤盘旋而上,绿叶间悬挂着成串的小番茄。   天气炎热,这里的番茄为何还能正常生长?   “常规的降温操作有遮阳、开窗、高压喷雾‘三部曲’,但要营造稳定适宜的温度,这些还不够。”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李树山说。   消毒、换装,步入温室里顿感清凉。“黑科技”来自脚边的一排排白色圆筒。李树山介绍:“高温下冷水机组正常运转,通过风筒将冷气均匀送到各个角落。哪怕最热的时候,番茄的串形和口感也有保障。”   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是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首个试点项目,由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共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大型智能连栋温室、设施农业研发创新基地及配套协作区。其中,一期项目于2021年底投产运营,二期项目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营。   得益于环控系统升级,其他温室已陆续拉秧,温室里一片生机盎然。李树山说,大型智能连栋温室在生产方式上有很大优势。   首先是用地集约。“一大特点就是通透。”李树山介绍,这类温室由拱形骨架和高透光减反射散射玻璃构成,可充分利用自然光。连栋温室每个生产隔间通过天沟连接,单体规模可达到5公顷以上,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其次是管理精细。白色轨道上,升降车、打叶车、采果车灵活穿梭。负责给番茄“盘头”的工人陈一站在升降车上,将整理好的茎蔓绕在直通顶棚的线上,让植株向上生长、增加分杈。向立体栽培要产量,单株番茄茎蔓一年能长到十六七米,可采收35穗以上,一平方米能长出20多公斤果。   偌大的温室里,数字化管理后台一刻不闲。水肥系统封闭运行:施肥机连接电脑和灌溉管网,根据定期全元素检测、果实成长转色情况,将养分送到植株根部,多余的营养液重新收集利用。“有了集成应用环境调控、省力化装备、自动控制平台等设备,劳动强度低了,管理精度高了,人均打理上千平方米不在话下。”李树山说。   午后骄阳收起,大雨哗哗落下。棚顶窗户自动关闭,风雨一丝进不来,室内还能保持亮堂。   高品质的串收小番茄,已进入北京等地商超。“各地能越夏的生产基地不多。小番茄货量下降,处于行情上升期。”销售部负责人程佳兴随手捧起一穗番茄,不多不少、正好8颗。“像这样的一串基本可认定为A级。”程佳兴介绍,夏茬淡季,一座温室日均能为市场稳定供应5吨鲜果。   如何把成本降下来   补上关键技术短板,促进多渠道节本增效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高效”和“降成本”。   “高效设施农业的投入较高,想把成本降下来,掌握自主技术是关键。”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技部负责人刘雪介绍,在智能连栋温室的设计和建设方面,翠湖农业实现了设施国产化率80%,推动单位平方米建设成本降到2000元以下。但是跟一些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为了加快补上关键技术短板,翠湖农业联合相关科研单位,采用“揭榜挂帅”形式开展协同创新项目攻关。   “当前,我国设施园艺生产有三个矛盾需要解决,即温室大型化与降低运行能耗、结构选型与宜机化,以及传统经验管理与智慧决策之间的矛盾。”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介绍,团队挂帅了“智能连栋温室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重点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能温室生产的全程数字化和自主化智慧管理。   团队已为翠湖农业量身打造了“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首农翠湖工场数据管理平台”。“平台配套了自主研发的传感器,实现了环境精准感知、远程在线监测和信息反馈。”赵春江说,未来还将在智能化调控和精准作业方面应用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逐步实现智能温室关键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替代。   降成本的空间不小。刘雪介绍,围绕智能连栋温室,企业还开展了多项绿色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比如,根据光照季节性变化,引入不同玻璃喷涂材料,夏季反射多余的光和热,冬季则增加自然透光率。通过调控环境策略,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设施园艺面积、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设施园艺中近90%为设施蔬菜生产,约占全国蔬菜总面积的1/5,为有效保障‘菜篮子’产品季节性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丽红说,也要看到,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仍是国内设施栽培的主要形式。   《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加快传统优势产区设施改造提升。新技术、新设备赋能,正逐渐改变传统大棚劳动投入大、产出效益不高的局面。在四川旺苍县,去年全县投入涉农资金100多万元,对土棚进行“数智化”升级。   “过去浇地施肥要6个人,有了智能管理系统,效率倍增。”白水镇白水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员胡明按下水肥一体机按钮,30分钟就浇完了一个大棚,“不仅省力,还可以节水节肥四成左右,单个棚每年省出两三千元。”今年基地10个大棚种上了苹果苦瓜、水果彩椒、香蕉西葫芦等网红蔬菜,每亩可增产500至1000斤。   类型丰富的现代农业园艺设施,让蔬菜四季供应有了持续可靠保障。农业农村部已编制全国设施蔬菜棚型结构与工艺技术图册,聚焦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分区域明确了主推棚型结构,提出了设备配置清单和老旧设施改造的工艺做法,为推动设施蔬菜提档升级提供技术指引。“适应我国多样化气候类型,各地按设施结构性能合理安排适宜茬口和蔬菜种类,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光热资源节约能耗。”高丽红说。   设施种植业未来什么样   供得上、品质优,满足多元场景保供需   谈及未来的设施种植业,高丽红说:“以最少的土地、能耗、人力等资源,产出最多的产品,这是理想中的状态。”在北京、上海等一些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的都市地区,智能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在蔬菜的应急保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利于提升主要大中城市蔬菜自给水平。   作为未来设施种植业的方向,完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植物工厂近年来备受关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去年底在四川成都投入使用。工厂单层占地200平方米,作物栽培层数高达20层,年产量可达50吨以上,相当于60亩大田。目前在全国,规模以上植物工厂已达250多座。   针对一些特殊场景下的蔬菜需求,相关研发应用也方兴未艾。浙江省舟山海农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带领团队承担了“海上菜园”项目,研发船用智能种植设备解决远洋渔船上新鲜叶菜缺乏的问题。   船上种菜,难在哪?“主要是空间小、人口多、维护成本高。”张志刚介绍,综合产量、营养上的性价比和操作便捷度,选择金玉兰菜作为船用栽培品种,单套设备占地仅0.5平方米,月产30斤,每斤成本不超过15元。设备现已升级到第五代,并在一些渔船上进行投放试用。   瞄准持续高产,张志刚有更细致的考虑,“下一步打算研发适用于商船领域的大型船用种植设备,建设4个分割舱做立体栽培,每周收一次菜,四五平方米的月产量可达500斤以上,船员们在海上就能吃到更多新鲜叶菜。”   现代设施种植,如何让“菜篮子”拎得更稳当?   在翠湖工场,2021年以来先后试验筛选140多个番茄品种,将市场上认可度高、色彩口感较为理想的品种进行大面积栽种。李树山介绍,二期项目中,9600平方米科研展示温室将引入黄瓜、草莓、蓝莓等更多品种进行栽培试验。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绿色优质蔬菜需求日益增长。“目前适于设施栽培的主要有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芽菜类和食用菌类等,可达100多种,但主要集中在番茄、黄瓜、辣椒等十几种常见蔬菜。”高丽红说,同样是家常蔬菜,脆嫩绿甜的甘蓝、口感细嫩清香的华南型黄瓜、软肉型茄子等品种正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高品质番茄的价格能达到普通品种的3—5倍。   人多地少背景下,智慧农业赋能设施种植业的前景日益明朗。“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技术等逐渐应用于设施农业。”赵春江表示,从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看,关键在于环境和作物信息的精准感知、瞄准生长需求的精量调控和高效低损作业,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技术体系和装备支撑,仍有待长期的数据积累。(记者 郁静娴,卢天好参与采写)